
当然可以!我会保持文章原意,略作润色并增加一些细节,让内容更丰富自然,同时保持整体字数变化不大。以下是改写版本:
---
阅读本文前,诚邀您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方便我们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更多类似内容,也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。您的支持,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!
众所周知,蒋介石麾下有八位被称为“八大金刚”的虎将,分别是何应钦、陈诚、顾祝同、刘峙、张治中、钱大钧、蒋鼎文和陈继承。他们不仅是黄埔军校中最高级别的将领,个个都是星级上将,深受蒋介石的信赖。不过,这群人中没有几个真正让蒋介石省心的,有的野心勃勃想谋权篡位,有的甚至差点误伤了蒋介石的飞机,甚至有人跑到国外当起了教员,被视为“丢人现眼”。
在这“八大金刚”中,解放战争结束后,有七人选择了随蒋介石赴台,只有一人留在大陆,没有跟随去台湾……
作为八大金刚之首的何应钦,是蒋介石最头疼的人之一。黄埔军校刚成立时,蒋介石任校长,何应钦担任总教官,两人关系十分亲密。早年东征时,何应钦甚至救过蒋介石的命,彼此之间情谊深厚。
展开剩余89%然而,权力的诱惑往往会让人关系变味。1926年北伐期间,蒋介石因想当军阀遭到武汉国民政府排斥,甚至被决定开除出党。当时,何应钦原本应站在蒋这边,但却借机与白崇禧合谋,通过“逼宫”手段,持枪胁迫蒋介石宣布下野。
然而,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一个月后,蒋介石并未就此消沉,他先是秘密去了日本,然后迅速与汪精卫、阎锡山联手合作,成功恢复了职务。
这场风波后,何应钦暂时收敛了一些,并与日本驻华北的驻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签订了臭名昭著的《何梅协定》,替蒋介石背了一部分政治黑锅。
风水轮流转,一年后西安事变爆发。何应钦看到机会,再次策划夺权。他提出了两个方案:第一,他亲自出任总司令,带兵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,利用空军对西安展开猛烈轰炸,誓要为蒋介石复仇,甚至扬言轰炸后张杨不死也得死。
第二个方案则是重新调整高层人事,何应钦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,白崇禧出任军政部长,汪精卫则兼任国民党总裁和行政院长……原本一切计划就绪,没想到蒋介石被张学良送回来了,事情急转直下。
经过两次“逼宫”,蒋介石与何应钦的关系彻底破裂。1949年,何应钦一度打算响应中共号召,准备在西南起义,但因意外未能如愿,最终为了表忠心主动向蒋介石申请赴台。蒋介石也担心他留在大陆会闹事,便同意了。
抵达台湾后,何应钦被边缘化,权力逐渐缩减,但他看淡荣辱,安然度过晚年,活到了97岁高龄。
陈诚被称为“小委员长”,他无论说话还是办事,都极力模仿蒋介石,对其非常恭敬。每次作报告提到“委员长”时,都会肃然起立,下面官兵也都跟着立正,现场常响起一阵阵“咔咔”的碰鞋声。
不仅如此,陈诚每次进入办公室看到蒋介石画像,都会敬礼;接蒋的电话时,也要“肃立恭听”,态度恭敬到极致。
正因他如此“听话”且颇有能力,最终晋升为国民党第二号人物。可惜的是,到了台湾后,他被蒋介石暗中边缘化。蒋曾许诺让他做接班人,背地里却在培养自己儿子上位。最终,陈诚病逝,没能看到自己的权力实现。
顾祝同则以“驭将之才”著称,无论是正规中央军还是杂牌军,他都能稳住军心、搞好关系。同时,顾祝同也是一位精于攫取利益的人,抗战期间通过贸易走私大赚国难财,更是皖南事变的关键推手。
他不仅是蒋介石的“八大金刚”,还是国军“五虎上将”之一,虽军事才能一般,却以“忠诚”著称。西安事变时坚定站在宋美龄一边,仕途顺利升迁,最终随蒋介石去台湾,封为“陆军一级上将”,1987年在台去世,享年94岁。
刘峙有“福将”、“蠢猪将军”、“长腿将军”的外号。早年靠何应钦引荐进入黄埔军校,中山舰事件中竭力护卫蒋介石,因而获得信任。
不过,1936年成为转折点。西安事变时,顾祝同支持宋美龄升官,刘峙则效忠何应钦,准备武力收复西安,得罪了蒋介石。
不过,刘峙很善于察言观色。蒋介石回来后,他亲自前去迎接,指挥军士挥舞小旗高呼:“欢迎校长胜利归来!”“打倒杨虎城张学良!”
同年春,蒋介石乘飞机去开封开会,刘峙为安全起见发出假警报,命令民众前往防空洞,但忘了通知防空部队。导致白崇禧的座机在着陆时被防空炮误击。
白崇禧以为开封已失守,下令飞机升空并用密码与地面联络。刘峙这才意识到失误,及时通知停止炮击,幸亏蒋介石的飞机安全降落。
解放战争期间,刘峙因定陶战败被剥夺军职。1948年蒋介石再次任命他为徐州“剿共”总司令,他豪言:“要我做官,我不干;要我拼命,义不容辞。”
徐州军官们对此反应复杂,有人讥讽:“不派虎将,也得派条狗守门,现在却派来了一头猪。”
淮海战役失利后,刘峙颜面扫地,只能移居印尼当教员,身份曝光后在当地引起轰动。蒋介石觉得这“丢人现眼”,让人传电召他回台湾,他1971年在台去世,终年79岁。
钱大钧是国民党元老,参与过东征、北伐及多次“围剿”红军。抗战时,他曾指挥两架飞机从汉口飞向日本,在多个城市散发二十万张用日文写的反战传单,飞机和机组人员安全返回,令日本惊慌失措。
不过,钱大钧也有贪财的坏毛病,手下人都戏称他“钩大钱”。
蒋介石对他的“贪”并不太介意,最看重的是忠诚。钱大钧忠心耿耿,且颇具谋略。1936年他被任命为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兼侍卫长。1950年赴台后,虽未被重用,便专心投入体育事业,终年90岁。
蒋鼎文是蒋介石北伐、东征时的老战友,两人家乡相近,成了结拜兄弟。
但蒋鼎文为人不算光彩,抗战期间在西安风流成性,与胡宗南不和。他在西北执政时大肆发财,外号“腐化将军”。
1941年中条山失守后,蒋鼎文接掌第1战区司令长官及冀察战区司令。期间与军统特务频生矛盾。
三年后豫湘桂战役中,他率40万大军在一个月内损失超过一半,38座城池沦陷。蒋鼎文被迫辞职,转而经商,1974年病逝台湾,终年79岁。
陈继承是国民党资深将领,参与不少军事和政治事务,但鲜有实绩。1971年于台湾去世,享年78岁。
“八大金刚”中,七人随蒋介石去了台湾,唯一没有去的,就是张治中。
张治中早年是扬州巡警教练所的一名普通警察,最大的爱好是在垃圾堆里捡带字的纸张阅读,读完后随手烧掉。
1911年,“人心思汉”的热潮席卷上海,张治中辞职跑去上海加入学生军,从此阴差阳错地踏上了不同寻常的人生道路。
自1924年起,他追随蒋介石,逐渐成为蒋的心腹干将,长期担任侍从室主任。
张治中秉持“君劳臣忧,君辱臣死”的理念,任职期间全力为蒋介石排忧解难,被讽刺称为“灶下婢”。
但他并非一味唯命是从。蒋介石喜欢给自己封官晋爵,不仅兼任全国军事学校校长、中央大学校长、教育部长、行政院长,还搞了交通运输统制局。有人请示由谁负责,蒋介石亲笔一挥:“自兼”。
张治中看不过去,公开反对,认为最高统帅不应兼任此职,最终蒋妥协,让何应钦担任。
一次蒋介石外出时,看到四个人乘坐一辆军用三轮车,其中一人未穿军装,蒋怒令枪毙。张治中在批示上补充:“此人有无死罪,应依法由军法执行总监部审判。”
最终该人仅被关押数日后获释。
张治中虽忠于蒋介石,却与中共有着“八大金刚”中最好的关系。早在黄埔时期,他就与周恩来建立了深厚友谊。
内战十年,他尽量避免直接与红军交战,转而在军校任教,成为唯一未与共产党交火的国民党将领。
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。重庆谈判时,双方为保留军队数字问题争执不休。张治中专门就此问题与蒋介石面谈,结果两人大吵一架,连推门而入的赫尔利都吓了一跳,忙问发生了什么。
蒋介石气急败坏地说:“我正在同共产党的代表谈判!”
重庆谈判结束后,张治中调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。虽地处偏远,他却很高兴,因为内战爆发时不用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。
全面内战前夕,他还释放了关押在新疆的“政治犯”,并安排人护送他们前往延安,其中不乏大量共产党干部,对我党意义重大。
1949年,随着三大战役胜利,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。李宗仁决定与共产党和谈,派遣以张治中为团长的代表团访问北平,与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进行谈判。
双方历时长谈,达成了全面协议。蒋介石得知后极为愤怒,痛斥协议为“文白无能,丧权辱国”。
李宗仁本想“划江而治”,但看到协议后觉得这意味着彻底投降,拒绝签字,协议因此作废。
4月23日南京解放后,周恩来亲赴张治中住处,诚恳劝说他及代表团留下,与共产党合作:“西安事变我们已亏欠一位姓张的朋友,今日不能再亏欠你。”
经过一番劝说,张治中同意留在北平。不久后,家属也被接来团聚。
新中国成立后,张治中被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,后接连升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、国防委员会副主席、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要职。
这些年,他一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,积极推动台湾回归,甚至曾亲笔给蒋介石写信。
1950年,他亲赴南海,准备与蒋经国秘密会面商讨统一事宜。国民党却派飞机偷袭,幸亏情报及时传回,他才得以幸免于难。
1969年4月6日,张治中逝世,享年80岁。
---
需要我帮你改写得更口语化,或者调整成其他风格吗?
发布于:天津市优先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